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讀書靠自己

筆者:蔡秀珍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蔡秀珍女士,畢業自空中商專,卻從事廣播工作十五年。退休後,於民國九十年間,加入榮欣志工服務行列,且因服務績優榮獲表揚,平日作品散見於各報刊。夫君張鴻鈞先生,曾服役空軍地勤廿八年。 兒子去年升大學,學測那天碰到兒子同班同學的家長,在陪考等待中互相閒聊,得知昔日班上另一位女同學,因患了憂鬱症而辦理休學。 聽到這消息,頓時感到震驚與難過;前年才在電視上看到她接受採訪的畫面,升高中時全班就屬她成績最優,推甄上了明星學校數理資優班,我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,就是「智慧鐵人創意賽」的冠軍團隊,六人一組由她代表發言,談吐大方,表現可圈可點;當時我還與有榮焉,拿她的優異表現來鼓勵兒子,但怎麼會在即將升高三那年的暑假,得了憂鬱症而辦休學了﹖在家休養時,她母親為了陪伴,也提早辦理退休,盼望她早日走出陰霾,返校復學,恢復昔日光彩。 近年來,深受憂鬱症所困擾的年齡層逐漸下降,這與過去大都發生於老年人的情形,明顯不同,難道說現代青年,不僅僅是「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說愁」了嗎﹖ 現在有一種現象,中上收入的人,為了小孩子將來的競爭力著想,往往不願多生,期望能將既有的資源,全力投入一、兩位小孩身上,畢竟要栽培一個孩子,從幼稚園到大學、碩士,甚至出國唸書,所需的費用,不是小數目。 許多父母喜歡幫孩子安排一切,卻反而導致孩子過得不快樂,只因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性向、興趣,父母只要從旁輔導,讓他們學自己想學的,未來自然會有好的發展。為人之父母,確實不需要以自己的「經驗框架」,套用在年輕一代的身上,而要求自己的孩子去「複製」別人的成功經驗。 有些父母覺得青少年像個「悶葫蘆」,不知他們心中想什麼?父母宜試著去欣賞他們喜愛的偶像,聽他們喜愛的流行音樂,了解他們想法,接受彼此差異,不要一味地勉強孩子接受大人的標準。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,認為七年級生是「草莓族」,外表好看卻禁不住捏、壓,輕輕一碰就會損傷,有時真不知要如何督導他們,但果真是如此嗎﹖ 近十幾年以來,升學壓力沒減輕,補習班反倒林立,造就了教科書和參考書市場蓬勃發展,逼得學生們放學後要到補習班補「應試祕笈」,「補習、上課、考試」幾乎成了生活全部。有的晚餐後就趕著到補習班,有的是在補習班晚餐;有人補習到晚上十點,回家還得做功課,直到凌晨一、兩點才就寢。當大部分同學都在補習時,做家長的,也實在沒有勇氣拒絕。 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老師當成智障,卻成為世界偉大的科學家;有的家長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,比來比去,只是逼孩子去學家長覺得應該學,但不見得是孩子喜歡的東西。 威兒從未進過補習班,不過,三年的高中生涯,每天要花三小時的車程,在基隆、台北兩邊趕,挺辛苦的。去年大學學力測驗成績優良,順利申請入第一志願國立大學後,白天在家看金庸小說,晚上玩線上遊戲,飯桌上常聽他說如何強化、合成裝備,以及「練功升等」的情形,偶爾也打打籃球,日子從沒那麼悠閒過。他希望身高再增長兩公分,暑假後以一八○身高加入系上的籃球隊,一展球技的「美夢」,也成真了。 讀書最重要是靠自己,只要自己肯努力,一般而言,晚上時間拿來看書,便綽綽有餘,又何必一窩蜂地湧向補習班呢?上課認真聽講,在家下工夫複習,培養自我思考的能力,即使沒有補習班的名師,讀起書來一樣能得心應手。(點閱次數:858)